体育名词解释1.体育(广义):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2、体能(体适能):指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3、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4、体育与健康: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5、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6、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7、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8、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9、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10、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11、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12、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13、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14、体育课程:指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形式。15、分组不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领导下,按内容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16、分组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学生分别练习不同性质的内容,按预定时间互相轮换练习内容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17、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种明确的陈述。18、队列练习:指全体学生按一定的队形,在教师口令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协调一致的动作,其内容包括整队、原地转法、行进间转法、各种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以及队列练习中的队形变化。19、队形练习:队列练习基础上所做的各种队形、图形的变化。20、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21、诱导练习:是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易。22、辅助练习: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23、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24、超量恢复:指体育活动的后,在恢复阶段半岛,内被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水平,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25、运动: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总称。26、体质: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27、身体素质:指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28、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29、耐力素质:指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是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30、速度素质:指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31、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32、柔韧素质:指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33、课的密度:指教师在一节课中合理运用的时间和这一课总时间的比例。34、专项密度:也称运动密度,是指学生做练习的密度35、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36、心理负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的内容、形式、方法、组织、练习等对学生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37、逆反心理:它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情绪体验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38、专门性练习:专门性练习指为了学习某项基本教材而选用的身体练习。39、运动量:是指在身体练习中所能完成的生理负荷量。40、归因及影响归因方式的因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过程。41、极点:是指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时,在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运动员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反应,这种状态称为“极点”。42、队形:指学生共同动作时,按教材规定排成的队伍的形式。43、运动量:是指在身体练习中所能完成的生理负荷量。44、异质分组(中学):异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均存在差异,各组之间在整体实力上差距不大。45、诱导性练习体育活动中正确掌握运动技术所的过渡性练习采用。46、速度:是快速运动的一种能力。47、力量: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48、耐力:是指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49、灵敏:是指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50、体育基本技能: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51、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52、、课时计划:又称教案,它是教师根据学期和单元教学计划,结合班级具体实际,编写出的每堂课的具体执行方案。53、氧债:在剧烈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54、支撑:是指握器械时,肩轴高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压力的动作。55、纵队:指学生前后重迭组成的队形。在纵队中,队形的纵深大于队形的宽度或相等。56、横队:指学生左右并列组成的队形。在横队中,队形的宽度大于队形的纵深或相等。57、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是对教和学的统一过程进行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