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 园旅游鞋面包服蓬 山前几日收看一个网台节目,主播回忆自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买了第一双“旅游鞋”。这个词,犹如一张时光隧道召唤卡,蓦然将记忆拉回从前。不用说现在的青少年不知道,就是在笔者本人脑海中,若非这次不经意的打捞,“旅游鞋”早已在深处锈蚀多时了。
八十年代的内地,远没有什么跑步鞋、篮球鞋、登山鞋、网球鞋等等之分。那种外观洋气、厚实松软的运动鞋,刚刚开始流行,还属于高档消费品,甚至算得上“轻奢”。它们统一的名字,就叫作“旅游鞋”。当时正是乡镇企业勃兴,市场上良莠不齐的假冒伪劣产品也不少。笔者读小学时拥有第一双“旅游鞋”,鞋帮就硬硬的有一股塑料感,却不影响珍而重之的兴奋心情。
与“旅游鞋”分庭抗礼的,是“面包服”,形象地形容那些鼓鼓囊囊的冬衣,如同刚出炉的面包。当时羽绒服也还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于是便有一些衣服,填充仿丝棉甚至聚酯纤维团,外观看起来像羽绒服一样蓬松,但保暖效果和舒适度要差,当然价格也更亲民。不管内在如何,统统是“面包服”。
这些远去的名词,是物质匮乏年代的特殊印迹。商品的种类、品牌都没有那么多,于是便被冠以笼统的名字。时代变迁,市场越来越丰富,品类、用途都越来越细分。当年一双“旅游鞋”,打球、跑步、登山通用,而今随着场景不同要切换十几双鞋。
吃的也是这样半岛。淡去的还有“汽水”这个词。小时候,并没有什么品牌意识,只记得小卖部的汽水分为三毛钱或五毛钱一瓶的,买的时候只需报价钱,拿到哪样喝哪样,反正味道差不多。现在的消费者,究竟是可乐、雪碧,还是北冰洋、冰峰等国货,都会具体点名。人们依旧喝汽水,却很少再说“汽水”了。